列印

Pegasys TMPGEnc 4.0 Xpress for WinFast PxVC1100(含中文搶鮮版介紹)

Pegasys TMPGEnc 4.0 Xpress for WinFast PxVC1100(含中文搶鮮版介紹)

WinFast PxVC1100 多了一款可以支援的軟體了, 它就是 Pegasys TMPGEnc 4.0 Xpress, 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 SpursEngine Plug-IN 才可以用到 PxVC1100 強大的硬體影像運算能力, 並非只要是 4.0 Xpress 版本就可以用到 PxVC1100 的硬體.

首先來一張軟體的主頁, 讓大家看看它的長相吧.


它除了提供支援 PxVC1100 裡面的 SpursEngine 晶片外, 你也可以使用它其餘採用軟體來做轉檔的各項工作, 比如說, 它在轉換成 H264 (MPEG4 AVC) 時的軟體 CODEC 是採用 MainConcept.
另外它也可以利用 CUDA 來做 Filters 功能, 比如將色彩或對比加強等等, 簡言之, 你可以同時利用 SpursEngine 來轉檔, CUDA 做 Filters 加強影片效果, 互不衝突.

操作方法非常簡單, Start -> Source -> Format -> Encode 次序步驟就 OK 了.

首先你可以選擇 Source -> Add file 來加入一個檔案, 當你選好檔案, 它會分析完後顯示下圖資訊. 按 OK 後繼續.



你可以選擇要轉錄的片段, 設定開始和結束的點即可.


接下來, 你可以調整影片的色彩或對比與亮度等參數, 這部份它會交給 CUDA 來做. 轉檔部份交給 PxVC1100 來做, 不浪費任何硬體資源.



再來就是重點了, 影像輸出格式的選擇. 在支援 PxVC1100 版本中,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 "SpursEngine file output"
它會提示, 此格式是使用 Toshiba SpursEngine 硬體來做 MPEG-2 / MPEG-4 影像輸出, 請參考下圖.


按了 "Select" 之後, 可以看到下圖. 並且可以選擇你想輸出的格式. (此例是選擇 MPEG-4 AVC -> H.264)


然後再選擇 "Profile", 可支援的 Profile&Level 如下圖所示.



支援的解析度如下圖


按左下角的鈕, 開始轉檔.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21 17:10 編輯 ]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初步簡易的轉檔測試數據
將 MPEG2 HD 高 bitrate (達到 40Mbps) 的影像, 轉成 H264 HD 且降低 bitrate 至 10Mbps, 目的使容量變少, 且保持一定水準的畫質.

[來源檔案資料] - 101 煙火
影片全長 : 1分8秒 (共計 1050 frames)
影像規格 (MPEG2) : resolution -> 1920x1080, frame rate -> 29.97 fps, bitrate -> 40Mbps

[檔案輸出資訊]
影片全長 : 與來源檔相同為 1分8秒, 沒有裁減
影像規格 (H264) : resolution -> 1920x1080, frame rate -> 29.97 fps, bitrate -> 10Mbps

[設備規格]
CPU :  Intel Core2Quad Q6600
CUDA : nVidia Geforce 9800GT + CUDA driver 181.20
SpursEngine : WinFast PxVC1100

比較 (1) 純 CPU 轉檔 (2) 使用 CUDA (3) PxVC1100 -> 全部都使用 TMPGEnc 4.0 Xpress 這套軟體, 因為它可以同時滿足這三項比較
先來個簡單設定 1-pass, Constant bitrate, 在純 CPU 轉檔時, 使用 MainConcept CODEC.

分別比較轉檔花費時間以及 CPU 使用率

花費時間
CPU : 4分鐘
CUDA : 3分29秒
PxVC1100 : 1分8秒

CPU 使用率
CPU : 84%
CUDA : 90%
PxVC1100 : 35%

貼上一張 PxVC1100 轉檔時的 CPU 使用率


將陸續補充各種轉檔的資訊. (待續)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6 19:51 編輯 ]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建議用公視HiHD的節目來轉檔,因為這是最便宜可以取得大量高畫質片源的管道。

HiHD:1080i h.264可以試著轉成:
一、1280*720:放在youtube HD上(影像2.8Mbps,但youtube會再次編碼)
二、1024*576:放在zoome上(影像1.3Mbps)

先來個簡單設定 1-pass
^^^^^^^^^^^^^^^^^^^^^^^^^^^^^
這是錯誤的轉檔觀念!要嘛就應該是2-pass,以維持好的品質和容量比。
這只是個人的轉檔使用、又不是廣播系統,沒有即時性的需要把訊號送出去,
為什麼要用1-pass?要轉檔示範就該來真的,才能考量到真實的應用面。

示範一下上面的2個例子:
一、http://www.youtube.com/watch?v=ZhXzBKK0O18&fmt=22
二、http://zoome.jp/mov_test/diary/111/


.

[ 本文最後由 kk7system 於 2009-4-17 08:01 編輯 ]

TOP

感謝你的意見, 個人回覆如下:

1. 首先, 一開始只是做個 format 轉換 MPEG2 to H264, 測試一下編解碼的速度, 以及 bitrate 的轉換而已, 非要用在上傳用, 用意在先比較硬體的編解碼能力.

2. 要上傳的影像, 的確會被重編碼過, 所以將檔案轉小, 主要的用意在縮短上傳時間, 所以會有一個由高 bitrate 轉 低 bitrate 的比較, 因為還來不及做, 後面會補上.

3. 在軟體轉檔中, 一般都採用 2-pass 來提昇畫質, 但花的時間比較長, 因為它要先分析完影片後再壓縮, 若在比畫質部份, 不論時間的話, 但硬體只能採用 1-pass, 此時就要將 SW 2-pass vs HW 1-pass 來比較. 但這個先決條件是你不在意時間, 重畫質的純畫質考量. 但在很多狀況之下, 因為 時間 vs 畫質 平衡考量, 硬體來做可為另一個選擇. 所以這套軟體 TMPGEnc 的 SpursEngine 版本, 軟/硬 都提供, 由 USER 自己做考量來使用. 沒有誰要取代誰的意謂, 而是你的用途.

4. 在轉檔的要求中, 做上傳只是應用之一種, 對 PxVC1100 來說, 除了由高轉低之外, 還有由低轉高的 Super Resolution, 以及它可以配合 CUDA 來做 Filter, 定位也是在和顯示卡相輔相成, 非兩者對立, 換言之, 在一個轉檔程序中, TMPGEnc 可以同時使用 PxVC1100 和 VGA 來達成你要的設定. 另外一種需求是格式問題, 比如 RMVB 的格式, 你要放到 PS3 播是有困難的, 但你可以用 TMPGEnc + PxVC1100 來做格式轉換成 H264, 直接放到客廳播放, 當然你也可以買台 Media Player 來播 RMVB, 方法很多, 只是提供不同的 solution 給 USER 選用.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7 10:43 編輯 ]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接下來, 利用 PVR2 錄一段 HiHD (ts format), 約2分鐘左右, 再利用 TMPGEnc 4.0 Xpress 來做轉檔成如下格式.

[Output Format]
-> Video format : H.264
-> Resolution : 1280 x 720

如下圖為檔案匯入時


Bitrate 分析圖如下. 可以發現最終平均是 2.786Mbps, 最高為 6.54Mbps. 採用 VBR.


轉檔後的畫面截圖如下 (JPEG 壓縮過), 原圖請參考附件


轉換成 1280x720 的影片連結
http://www.badongo.com/vid/1092953

轉檔花費的時間與 CPU 使用率如後 (CPU 依然是同一顆四核心)

CPU : 3分56秒, 共計 236 秒
PxVC1100 : 1分54秒, 共計 114 秒
速度大約是 CPU 的 2 倍快

至於 CPU 使用率, 在純 CPU 時, 約 97%, 幾乎滿載. 啟動 PxVC1100 時, 也達 84% 之多.
以上是 HiHD 的轉檔測試.

另外有再將輸出格式改成 MPEG2, 也就是說由 H264/1920x1080 轉成 MPEG2/1280x720
CPU : 2分13 秒, 共計 133 秒. 比壓成 H264 來的快, 可知壓縮成 H264 確實比壓縮成 MPEG2 吃力
PxVC1100 : 1分55秒, 共計 115 秒. 時間幾乎沒有差別, 對用硬體來做的 PxVC1100, 兩者差別不大.

附註(1) : 這次用的是英文版 TMPGEnc 測試, 後續會推出 繁中/簡中 兩個版本. (日文版已於上個月開始銷售)
附註(2) : 已有支援 Adobe CS3 的 Plug in 軟體, 約在今年六月後會有 Adobe CS4 的 Plug in 釋出.
附註(3) : 以上軟體皆是付費軟體, 依不同應用層的需求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7 18:54 編輯 ]

附件

PDVD_006.rar (491.9 KB)

2009-4-17 16:45, 下載次數: 448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同上述條件, 追加測試另一個 單核 3G 的 CPU 做一次, 結果如下

CPU : 約 1178 秒, CPU 滿載
PxVC1100 : 約 535 秒, CPU 滿載
所以 PxVC1100 約是 單核3G CPU 的 3.3 倍快左右

所以轉檔速度快慢和 CPU 規格, 輸入影像格式, 輸出影像格式 都有關係, 不是一個絕對值.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7 23:03 編輯 ]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感謝版主的辛苦測試,有看有推。




.

TOP

... 也很感謝你提出來的一些想法, 很歡迎一起交流想法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 Super Resolution, 有人稱之為 "超解像", 這功能就是將原本的 DVD 影片 (720x480), 將解析度提昇到 1920x1080, 並且會依據影像的前後關係做補插點和顏色調整, 讓原來的 SD 影片畫質能提昇. 才能讓你家中的高畫質電視機能儘情發揮.

坊間有很多方法來達成這個目的, 有的用 CPU 做及時的處理, 當你將 DVD 影片用這些 DVD 播放軟體來看時, 可以開啟這個功能, 就可以享受到畫質提昇的感覺. 付出的代價就是 CPU 使用率會加重.

PxVC1100 是利用轉檔同時, 利用內建的四核心 CELL (不是主機板上的四核心CPU), 將畫質做補償調整, 因為轉出來的動態影像檔會比較龐大, 我截錄兩張圖將它們擺在一起, 分別為 PxVC1100 和某播放軟體做出來的效果比較. (原圖為 BMP 檔, 參照附件)

下圖是有縮過的 JPEG 檔, 喜好各有不同, 請大家自己比較吧, 至於是和那個軟體比較呢? 答案就在附件的檔名中, 且相較於左右圖的位置

我比較喜歡用人的膚色層次來看效果.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8 12:03 編輯 ]

附件

SuperResolution+CUDAFilter-vs-CyberlinkTrueTheaterHD.rar (431.94 KB)

2009-4-17 23:47, 下載次數: 453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

關於把DVD影片升頻為HD畫質,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像是…
http://www.hkepc.com/2688
把DVD影片提升至HD解析度
NVIDIA與ArcSoft合作 推出SimHD技術

http://www.arcsoft.com/public/so ... nt=LANG_REQ#submenu
因為用了CUDA技術來運算而不是nVidia顯卡上獨立的VP單元來運算,
所以說顯卡本身的運算能力,也就是sp數量就很重要了。

如果想要把720 x 480 提升到 1280 x 720
最少要有32sp的nVidia顯卡才能辦到,8500GT、9400GT就沒用了(只有16sp)。
如果想要把720 x 480 提升到 1920 x 1080
最少要有9600GT、9600GSO以上才行,9600M、9500GT、8600GT是不行的(只有32sp)。


.

[ 本文最後由 kk7system 於 2009-4-18 01:36 編輯 ]

TOP

是的, 將 SD 提昇到 HD 的方式很多, 而對所謂什麼是 HD 的定義也很寬, 有人說只要不是 480/576i  都算是 HD, 這是最寬的解釋. 但個人的解讀是, 至少 1280x720p 以上才算是 HD, 而 1920x1080 是 Full HD, 也就是說將影片由 480 -> 720 就是 SD to HD 提昇了.

C 家和 A 家的 SD -> HD 技術我都測過, 當然也做過比較, 同時如上左右兩張圖的方式來問別人的意見, 有機會就放兩個影片來看動態狀況. 但結果是各有所好, 我個人分析了一下原因, 發現不論 C 或 A 家的所謂技術, 重點在 "對比", "銳利度", "亮度","色彩飽和度" 下手, 這些是比較容易處理, 而且是人類的眼睛很容易感受到的, 當然補插點技術也要做. 畢竟將整個畫面內容一起做調整是最快, 但不是每個細節都合適, 這就要靠演算法來判定了. 算太多的話 CPU 就爆掉了. (指滿載, 不是壞掉. 哈)

(個人感覺如下)

當你在比較 A 或 C 家的技術時, 放個未處理和處理過的兩個畫面時, 你會發現, 哇~~ 明顯清楚很多 (被銳利化), 而且暗夠暗, 亮夠高 (對比加強), 顏色也很明顯很豐富 (飽和度加強), 對很多人來說, 有往好的一面做出差異, 就會有很好的觀感. 有如吃特效藥一般, 的確可以立刻見效. 要這樣做無非是不能讓 CPU 吃太重, 也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內做最大改變, 也是十分省成本的方法, 雖說用 CUDA 的 Filter 功能來做提昇也是好方式, 但就最終結果來說, 還是有些人感覺 "顆粒太粗" (銳利化結果), "太艷" (過飽和) 等等.

用照片的例子來說, 如因我們拍了一張略糊掉的照片, 我們可以銳利化幾級來讓畫面清楚一點, 但調過頭後, 會如上面兩張臉的圖(右邊臉), 你可以發現有些小顆粒在臉上, 這種顆粒在皮膚層次上容易看出來. 而左邊那張臉看起來比較柔, 有人要自然的感覺, 有人要重口味, 所以我才說因人喜好而異.

但怎麼說呢, 左邊的影像呈現是 CELL 四核幾乎滿載的情況下, 比對相關資訊才補出來的, 和有限資源的 CPU 和 CUDA 要做到有差異, 的確後者比較辛苦.

[ 本文最後由 PaoPaoDragon 於 2009-4-18 12:27 編輯 ]
E-mail Address : Pao-Pao-Dragon@hotmail.com

TOP